2025年8月,由贵州大学美术学院牵头实施的“博士村长”匠意工坊项目在安顺市镇宁县普叉村正式开展调研。项目汇聚了贵州大学多个学院的优秀学子,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与创新优势,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镇宁县普叉村的精品民宿“匠庐·村晓”立足当地,整合得天独厚的自然与民族文化资源,为游客打造独具特色的旅居体验,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。同时,作为高校学子重要的社会实践平台,“匠庐·村晓”与贵州大学美术学院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。此前,双方通过品牌设计、创意市集等项目合作,提升了“匠庐·村晓”的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,并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。
布依族蜡染历史悠久,纹样丰富,是镇宁县极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瑰宝,于2019年入选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“匠庐·村晓”内特设非遗工坊——粤黔锦绣名师工作室,面向游客开展蜡染体验活动,并销售布依族蜡染与刺绣工艺品,积极推动传统技艺传承,增加了当地手工艺人的收入。然而,工坊因每日游客络绎不绝,加之内部空间布局老旧、物品堆放杂乱,且运营人手长期不足,导致现场环境拥挤不堪。手工艺人忙于生产制作,无暇系统解决空间优化与工作效率提升等问题,对工坊的日常运营与管理造成了一定挑战。
为切实改善手工艺人的工作环境,提升工坊运营效率,贵州大学美术学院“博士村长”匠意工坊团队积极行动,依托专业的设计和管理能力,对传统工坊内部空间进行了系统性改造升级。团队的设计灵感源于普叉村的石头村寨特色。通过对工坊室内墙面进行改造,将手工艺人的蜡染作品装裱展示,并调整了原有挂件的位置,营造出更为和谐美观的空间效果,突出了视觉层次,使自然的石头肌理与精美的蜡染作品得以恰到好处地呈现。
团队成员深入听取了手工艺人的诉求,细致梳理工坊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,并积极探讨改造方案。通过对工坊内部空间进行重新规划,清晰区分出手工艺人的生活区、工作区、游客体验区及商品展览区,并辅以导视牌引导与空间隔断等手段,实现了合理规划改造,为工坊带来全新面貌。
团队主动协助蜡染手工艺人整理工坊杂物,清除冗余物品,回收处理废品和闲置材料,使工坊空间焕然一新,更加整洁有序,得到了手工艺人和村民们的认可。更重要的是,团队对废弃物进行了精细化分类回收,将原本可能被丢弃的残次布料、边角余料等物品,分别交由专业回收机构进行再生处理或资源化利用,从源头上践行保护环境、节约资源的原则。
非遗的传承也需现代技术的辅助与应用。团队成员帮助手工艺人设计和制作工坊的宣传海报,巧妙地将传统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载体,显著提升了镇宁布依族蜡染的知名度和关注度。手工艺人罗秋燕对此赞不绝口:“同学们在电脑上帮我整的海报,非常好看、大气!”
同学们还通过亲身投入布依族蜡染创作实践,动手体验从熔蜡绘图到浸染脱蜡的全过程,并热情协助手工艺人向游客们系统传授蜡染技艺。这份投入与热忱不仅体现在精美的作品中,更在互动教学间感染了每一位体验者,赢得了游客、手工艺人及当地社区的广泛好评。贵州大学美术学院带队教师赵盼表示:“同学们在学以致用中掌握了传统布依族蜡染制作技艺,并传授给更多人,是对非遗传播的有益探索。”她进一步指出,乡村是孕育文化的深厚摇篮,也是民族复兴发展的重要基石。服务乡村、振兴乡村,既需凝聚社会各界的共同力量,也离不开青春智慧的持续注入。
本次活动中,贵州大学的同学们扎根乡村一线,通过亲身参与蜡染工坊改造实践、深入协助手工艺人,不仅深化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,更点燃了投身乡土、建设乡村的炽热情怀。贵大学子以躬身实践诠释了服务乡村的责任担当,为这片热土注入了蓬勃的青年动能,以昂扬的姿态践行着时代的重任。
上一篇:椰风海韵邂逅科技盛宴 2025世界机器人大赛三亚锦标赛隆重开幕
下一篇:没有了